type
status
date
slug
tags
summary
category
password
icon
AI 摘要
Origin of Coda Waves: Source, Attenuation, and Scattering Effects
论文概述
标题: Origin of Coda Waves: Source, Attenuation, and Scattering Effects (地震尾波的起源:震源、衰减和散射效应)
作者: Keiiti Aki and Bernard Chouet
发表年份: 1975
这篇开创性的论文首次系统地提出了一个物理模型来解释地方震记录中S波之后长长的、振荡的尾迹——即“地震尾波”(Coda Waves)的成因,并提供了一套定量分析这些尾波以提取地球介质和震源信息的实用方法。
核心思想与假设
论文的核心论点是:地方震的尾波并非来自震源的直接辐射,而是由从震源发出的地震波(主要是S波)被地壳和上地幔中广泛分布的、无数的非均匀体(heterogeneities)向后散射(backscattering)所形成的。
在Aki之前,尾波通常被视为无用的噪声。而Aki和Chouet的这项工作将尾波从“噪声”提升到了“信号”的地位,认为它携带了关于散射体和介质衰减特性的宝贵信息。该理论基于以下几个关键的观测事实:
- 对于同一个地方震,不同台站记录到的尾波在S波到达一段时间后,其振幅衰减形态和频谱特征变得非常相似,几乎与震中距和方位角无关。
- 地方震的尾波持续时间与震级有很好的相关性,而与台站位置关系不大。
- 尾波的衰减包络形状对于同一地区的不同地震而言具有高度的可重复性,且与地震大小无关(对于M<6的地震)。
理论模型
为了定量描述尾波的形成和衰减过程,论文提出了两种互为极端的物理模型:
1. 单次背向散射模型 (Single-Backscattering Model)
该模型假设散射是一个弱过程,仅考虑主地震波被非均匀体散射一次后到达台站的情况,而忽略了多次散射以及散射造成的能量损失。
- 假设: 震源和台站位于同一位置,地震波(体波或面波)以速度 传播。在 时刻记录到的尾波,是由距离震源/台站 的椭球壳内的非均匀体散射产生的。
- 尾波功率谱密度: 基于此假设,推导出的尾波功率谱密度 随时间 的衰减公式为: 其中:
- 是包含了震源谱和散射效应的“震源项”。
- 是角频率。
- 是从发震时刻起算的时间。
- 是几何扩散因子,对于面波散射,;对于体波散射,。
- 是描述介质非弹性衰减和散射衰减综合效应的品质因子,被称为尾波值。
2. 扩散模型 (Diffusion Model)
该模型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散射非常强,以至于地震波能量的传播过程类似于扩散过程。
- 假设: 地震能量的传输遵循一个包含衰减项的扩散方程: 其中 是单位体积的地震能量密度, 是扩散系数, 在这里代表纯粹的内禀(非弹性)衰减。
- 尾波功率谱密度: 对于三维扩散(对应体波),解出的功率谱密度衰减形式为:
模型的统一与应用
尽管两个模型的物理基础不同,但它们都导出了相似的尾波振幅衰减函数形式。对于观测到的尾波振幅包络 ,其对数形式可以统一写为:
其中:
- 是与震源强度和频率相关的常数项。
- 是几何扩散项,与模型相关(单次体波散射 ,单次面波散射 ,扩散模型 )。
- 是衰减项。
这个方程是这篇论文方法论的核心。通过对实际观测到的尾波包络进行线性拟合,可以同时分离出震源项 和衰减项 ,进而计算出尾波值 。
主要发现与结论
Aki和Chouet利用在日本和美国加州记录到的大量地方震数据,应用上述方法得出了几项革命性的结论:
- 的强频率依赖性: 他们发现 值并非一个常数,而是随着频率的增加而显著增大。例如,在1 Hz时, 值在50-200之间,而在20 Hz时,则高达1000-2000。这揭示了地壳介质的衰减特性是频率相关的。
- 尾波成分的频率依赖性: 为了解释 的频率依赖性以及计算出的“浊度系数”(turbidity coefficient),论文提出了一个更为精细的物理图像:
- 低频尾波 (约1 Hz): 具有较低的 值,对应高衰减。这部分尾波被解释为主要由浅层、低值的地壳非均匀体产生的背向散射面波构成。
- 高频尾波 (大于10 Hz): 具有很高的 值,对应低衰减。高 值排除了其作为浅层受限面波的可能性。因此,这部分尾波被解释为主要由深部、高值的岩石圈非均匀体产生的背向散射体波构成。
- 震源谱的分离与区域差异: 该方法成功地将震源谱效应与路径衰减效应分离开来。研究发现,日本和加州两地的地震震源谱的“标度律”(scaling law)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反映了两地地壳非均匀体特征尺度的不同。
历史意义与深远影响
Aki和Chouet (1975)的这篇论文是地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重要性体现在:
- 理论奠基: 它为地震尾波的成因提供了第一个令人信服的、可量化的物理模型,即背向散射模型。
- 方法创新: 提出了至今仍在广泛使用的尾波值()测量法。这一方法操作简单,对台站和震源的分布要求不高,能够稳定地给出区域地壳介质的平均衰减特性。
- 开辟新领域: 将尾波从废弃的“噪声”转变为研究地壳非均匀性、构造活动性、火山活动监测以及估算强地面运动的宝贵“信号”,开创了“尾波地震学”这一分支领域。
- 揭示新物理: 首次揭示了地壳衰减的强频率依赖性,并提出了尾波成分随频率变化的深刻见解,极大地推动了对地球内部小尺度结构和波传播物理过程的认识。
1 关于“地震尾波是散射波”核心思想的精髓
这部分内容是Aki和Chouet论文中关于“地震尾波是散射波”这一核心思想的精髓,它通过一个几何和统计学的模型,巧妙地解释了为什么不同台站记录到的尾波看起来如此相似。
让我们一步一步来拆解这个过程:
1.1 第一步:理解“主波”与“次波”
- 主波 (Primary Waves): 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从震源直接传播到台站的地震波,比如P波和S波。它们走的路径是“震源-台站”这条近乎直线的路径。论文指出,这条路径的地质结构千差万别,所以对于高频地震波(波长短,对小尺度结构敏感),不同台站记录到的主波波形(比如P波和S波的振幅、形状)会大不相同。这很好理解,就像从同一个地方发出声音,一个接收者在空旷地带,另一个在山谷里,他们听到的第一声会很不一样。
- 次波 (Secondary Waves): 这就是形成尾波的关键。当地震主波向外传播时,它会遇到地壳中各种各样的非均匀体 (heterogeneities),比如岩石裂缝、断层、岩浆囊、沉积盆地边缘等等。每一个非均匀体就像一个“二次震源”,会将接收到的主波能量向四面八方散射出去。这些被散射出去的波就是“次波”。尾波就是无数个来自不同散射体的次波叠加在台站记录到的结果。
1.2 第二步:理解“两个椭球之间的夹层”这个几何模型
这是这部分最核心、也是最难理解的地方。让我们用一个二维的例子(椭圆)来形象化说明,对于三维的体波,道理一样,只是变成了椭球。
关键设定:
- 焦点 (Foci): 震源 (Source) 和台站 (Station) 是这个几何模型的两个焦点。
- 走时 (Travel Time) : 指的是从地震发生那一刻起,到台站记录到某个信号所经过的时间。
- 波速 (Velocity) : 假设所有波(主波和次波)的传播速度都是 。
推导过程:
- 一个次波的完整路径是:震源 散射体 台站。
- 这个次波的总传播距离是:。
- 这个次波的总传播时间是:。
现在反过来想:如果在 时刻,我们在台站记录到了一个次波信号,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这个次波所经过的总路程必然是 。
根据椭圆的数学定义:平面上到两个固定点(焦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的所有点的集合,就是一个椭圆。
因此,所有能够在 时刻恰好将能量散射到台站的散射体,必然位于一个以“震源”和“台站”为焦点,且长轴路径等于 的椭圆上。
“夹层区域”是怎么来的?
论文考虑的是一个时间段 。
- 在 时刻到达的波,来自长轴路径为 的椭球。
- 在 时刻到达的波,来自长轴路径为 的一个更大的椭球。
- 那么,在这段时间内到达的所有次波,必然来自于被这两个大小不同的椭球夹在中间的那个壳层区域。
1.3 第三步:理解“重叠”与“平均效应”
现在我们来解释为什么不同台站的尾波最终会趋于一致。
- 时间 很小时 (S波刚过不久):
- 的值不大,比震源到台站的距离大不了多少。
- 这时形成的椭球区域很小,而且紧紧围绕着“震源-台站”这条路径。
- 对于两个不同的台站(台站1和台站2),它们各自对应的两个小椭球区域几乎没有重叠,采样的是完全不同的散射体。所以,早期尾波的样子可能还不太一样。
- 时间 很大时 (晚期尾波):
- 的值变得非常大,远远超过了震源和台站之间的距离。
- 这时形成的椭球区域变得极其巨大。从远处看,这两个焦点(震源和台站)几乎就像一个点了,椭球也近似于一个以震源-台站中点为中心的巨大球体。
- 对于两个不同的台站,它们各自对应的巨大椭球区域会发生高度的重叠。这意味着,在晚期尾波阶段,两个台站接收到的散射波,来自于一个共同的、广阔的地壳区域。
- 由于这个共同区域包含了成千上万个随机分布的散射体,两个台站接收到的信号都是这无数个次波的统计平均结果。个别散射体的特殊性被“淹没”在大量的统计样本中。因此,信号的宏观衰减特征(即尾波包络的形状)就只取决于这个广大区域的平均散射和衰减特性,而不再依赖于台站的具体位置。
一个绝佳的比喻:
想象在一个大型音乐厅里,乐队在舞台上(震源)演奏了一个短促而响亮的音符(主波)。
- 坐在不同位置(台站)的听众,听到的第一声(主波)会因为离舞台远近、前方有无柱子遮挡等原因而非常不同。
- 但当音符停止后,音乐厅里充满了回声(尾波)。这些回声是声音从墙壁、天花板、地板等所有地方(散射体)反射回来的。几秒钟后,整个大厅的回声场会变得非常均匀。无论你坐在哪个位置,听到的回声的衰减模式(“嗡嗡”声逐渐变小的方式)都会是基本一样的。这就是因为你听到的是整个音乐厅(广阔的散射区域)的平均声学特性。
总结一下:
尾波是由大量随机分布的散射体产生的次波叠加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贡献信号的散射体区域(由椭球定义)变得越来越大,不同台站采样的散射体区域也越来越重合。最终,所有台站记录到的晚期尾波都反映了这个广大区域的平均物理属性,从而抹平了由具体传播路径带来的差异,使得尾波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性。
2 体波后向散射功率谱
2.1 原始公式回顾
首先,我们列出需要用到的公式和关系:
- 式(4): 这是在一个时间间隔 内,从半径为 、厚度为 的球壳内的散射体接收到的总能量。
- 式(6): 这是在距离 处的单个散射体产生的散射波能量,考虑了几何扩散和介质衰减。
- 核心物理关系 (文中未编号,但至关重要):
- 时间-距离关系: 对于背向散射 (backscattering),并且假设震源和台站位于同一点,地震波需要走一个“来回”。从震源出发到距离为 r 的散射体,再从散射体返回台站,总路程是 。因此,在 时刻记录到的信号,其对应的散射体距离 满足:
- 时间间隔-距离间隔关系: 对上述关系进行微分,我们得到:
2.2 正确的推导步骤
现在,我们把这些部分组合起来。
第一步:整理式(4),得到 的表达式
从式(4)出发:
两边同时除以 :
第二步:代入时间间隔与距离间隔的关系
将 代入上式:
简化后得到:
第三步:代入式(6),引入衰减和参考距离
现在,将式(6)中 的表达式代入我们刚刚得到的式子:
第四步:合并同类项,化简关于 的项
我们来整理一下这个式子:
注意 的幂次:。所以上式变为:
第五步:用时间 完全替换距离 (最关键的一步)
现在,我们将核心关系 代入上式,以消除所有 。
这意味着 。
将这个 代入分母:
第六步:最终化简,得到式(7)
我们来处理式中的分数部分:
将这个结果代回,就得到了论文中的式(7):
写成与原文一致的格式:
3 面波的后向散射功率谱的推导
3.1 核心区别:从三维空间到二维空间
- 体波 (Body Waves): 在三维空间中传播。因此,我们考虑的是一个三维球壳 (spherical shell) 内的散射体。散射体的密度用 表示(单位:个/体积)。
- 面波 (Surface Waves): 被限制在地球表面或一个浅层内,在二维空间中传播。因此,我们考虑的是一个二维环带 (annulus) 内的散射体。散射体的密度我们用 表示(单位:个/面积)。
3.2 面波的后向散射波所携带的能量之和关系式
第一步:确定散射区域
对于面波,在 时刻到达的散射波来自于一个以震源和台站为焦点的椭圆上。那么,在时间间隔 内到达的波,则来自于两个同焦点椭圆所夹的环状区域。
当时间 足够大时,这个椭圆近似于一个以震源-台站中点为中心的圆环 (annulus),其半径为 ,宽度为 。
第二步:计算环带内的散射体数量
- 这个圆环的面积 (Area) 近似为:
- 环带内的散射体总数 (Number of Scatterers) 为:
第三步:写出能量关系式
与
体波的后向散射功率谱推导
的逻辑完全一样,在一个时间间隔 内,台站接收到的总能量 等于环带内所有散射体贡献的能量之和。假设每个散射体在距离 处的平均贡献为 ,则:将第二步的结果代入,我们就得到了面波的原始关系式:
3.3 面波的功率谱密度
为了完整性,我们继续推导,看看它是如何变成式(8)的。
- 整理初始式:
- 代入时间-距离关系: 这与体波情况相同,因为都是背向散射,所以 。
- 引入面波的几何扩散: 这是另一个关键区别!
- 体波是球面波,其位移振幅 ,能量 。
- 面波是柱面波,其位移振幅 ,能量 。
- 因此,从震源出发的主波到达距离 的散射体时,能量衰减为 。散射体发出的次波(也是面波)再传回台站,能量再次衰减为 。所以,单个散射体贡献的能量 与距离的关系是: (注意:这里的距离幂次是2,而不是体波的4)
- 代入几何扩散:
- 化简:
- 用时间 替换距离 : 将 代入上式分母。
- 最终结果: 这与文中最终的结论一致,即面波散射时,功率谱密度与时间成 关系(几何扩散因子 )。
3.4 总结:体波 vs 面波推导的关键不同点
特性 | 体波 (3D) | 面波 (2D) |
散射区域 | 球壳 (Spherical Shell) | 圆环 (Annulus) |
区域几何 | 面积 | 周长 |
散射体密度 | (单位体积中散射体的个数) | (单位面积中散射体的个数) |
单个散射体能量衰减 | 能量 或者 | 能量 或者 |
最终功率谱衰减 |
4 关于公式(27)的疑问点
公式(27)是完全正确的,其中的因子
2
是整个推导的核心之一。这个因子2
的出现,源于一个最基本的物理关系:波的能量(或功率)与振幅的平方成正比。4.1 核心逻辑:从“功率谱”到“振幅谱”的转换
论文前部分的理论推导部分(从式4到式7的推导)都是基于能量 (Energy) 或 功率谱密度 (Power Spectrum Density) 进行的。
而实际数据分析时,我们从地震图上测量的是振幅 (Amplitude) 。
两者之间的关系是:
4.2 详细推导步骤
第一步:回顾功率谱的衰减公式
从前面的理论模型我们知道,尾波的功率谱密度 随时间的衰减形式可以统一写为:
这里:
- 是一个与时间无关的项,包含了震源谱和散射系数等信息。
- 是几何扩散项(体波,面波)。
- 是由介质非弹性衰减(吸收)引起的能量衰减项。 的定义本身就是基于能量损耗的。
第二步:求解振幅谱
既然 ,我们对上式两边同时取平方根:
现在,我们对根号内的每一项分别处理:
- :这仍然是一个只与频率 有关的项。我们把它定义为一个新的“振幅源项”,也就是式(27)中的 。所以,。
- :根据指数运算法则,。我们把这个新的指数定义为 。这就是式(27)中几何扩散指数 的来源。
- 对于体波,,所以 。
- 对于面波,,所以 。
-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根据指数运算法则:
第三步:组合成最终的振幅公式
把上面三项组合起来,我们就得到了振幅谱的衰减公式:
这正是论文中的公式(27)。
4.3 物理意义的理解
- 值的定义:品质因子 描述的是在一个振动周期内,系统存储的能量与损失的能量之比。它是一个能量概念。因此,包含 的指数衰减项 自然地出现在能量或功率的表达式中。
- 能量与振幅的关系:能量衰减得更快。如果振幅衰减为原来的 ,那么能量(正比于振幅的平方)就会衰减为原来的 。反过来看,如果能量的指数衰减率为 ,即 ,那么振幅的指数衰减率必然是 ,即 。
在我们的例子里,能量的指数衰减率 ,所以振幅的指数衰减率就是 。
4.4 总结
物理量 | 几何扩散项 | 介质衰减项 |
功率谱 | ||
振幅谱 |
因此,公式(27)中的分母出现
2
是完全正确的,它是从能量(功率)到振幅进行数学转换的必然结果。作者在数据分析中直接使用振幅包络,所以必须使用这个包含2
的振幅公式。这也是后续取对数进行线性拟合时,从斜率 计算 的公式是 的原因。5 关于线性拟合公式的理解
理解了 和 的物理意义,就等于掌握了如何利用这个线性公式从地震数据中“解码”出地球介质物理属性的关键。
简单来说:
- 代表几何扩散 (Geometric Spreading):描述了波的能量因在空间中散开而导致的振幅衰减。
- 代表介质的综合衰减 (Combined Attenuation):描述了波的能量因被介质吸收和散射而损失掉导致的振幅衰减。
下面我们进行详细的拆解。
5.1 这一切都源于振幅衰减公式
我们首先要回到这个线性公式的源头,也就是我们讨论过的振幅衰减公式(27):
为了将这个复杂的指数、幂函数关系变成一条直线以便于分析,科学家们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取对数。我们对上式两边取以10为底的对数 ():
利用对数运算法则 ,上式可以拆分为三项:
现在我们逐一分析这三项:
- 第一项: 。这是一个只与频率和震源有关的常数,我们把它记为新的常数 。这就是线性公式中的截距项 。
- 第二项: 。利用对数运算法则 ,这一项变为 。
- 第三项: 。这一项需要用到对数换底公式 。
把这三项整理到一起,我们就得到了最终的线性拟合公式:
将它与论文中的公式 进行对比,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 和 的真实身份了。
5.2 的物理意义:几何扩散因子
直接来源于振幅衰减项 ,它描述的是与介质物理性质无关的、纯粹由几何形状决定的能量扩散效应。
- 物理图像:想象一下在平静的湖面扔下一颗石子,水波会以圆形向外扩散。随着圆周越来越大,单位长度的波纹振幅必然会减小,即使水本身没有任何能量损耗。这就是几何扩散。
- 在尾波模型中:
- 如果尾波由体波 (Body Wave) 在三维空间散射形成,能量在球面上传播,振幅与距离成反比 ()。因为 ,所以 。此时,。
- 如果尾波由面波 (Surface Wave) 在二维平面散射形成,能量在圆周上传播,振幅与距离的平方根成反比 ()。因为 ,所以 。此时,。
因此, 的值直接反映了散射波传播的维度。通过拟合数据得到的 值,我们可以判断尾波主要是由体波还是面波构成的。
5.3 的物理意义:介质综合衰减系数
来源于指数衰减项 ,它描述的是地震波能量在传播过程中实实在在的损失。
- 物理图像:想象光线穿过一杯浑水。光不仅会因为散射而向四面八方散开,还会因为被水中的悬浮颗粒吸收而真正地转化为热能。这种能量的损失,就是介质的衰减。
- 在尾波模型中:
- 的表达式为 。
- 这个系数综合了两种衰减机制:固有衰减 (Intrinsic Attenuation)(能量转化为热能)和散射衰减 (Scattering Attenuation)(能量被散射出原来的传播方向)。 是这两种机制效应的综合体现。
- 从公式可以看出, 与频率 成正比,与品质因子 成反比。这意味着:
- 频率越高,衰减越快( 值越大)。
- 介质品质越差( 越小),衰减越快( 值越大)。
因此, 是我们在图上拟合得到的直线斜率,它是一个可以直接测量的量。而我们真正关心的地球物理参数 就隐藏在 之中。通过公式 ,我们可以利用测量出的 值,反演出地球介质的平均品质因子 。
5.4 总结
参数 | 名称 | 来源 | 物理意义 | 如何确定/应用 |
尾波源因子 | 综合反映了震源强度和台站附近散射效率。 | 拟合直线的截距。 | ||
几何扩散因子 | 波前在空间中扩展导致的振幅下降。 | 理论预设值 (体波为1,面波为0.5)。 | ||
介质综合衰减系数 | 波能量被介质吸收和散射导致的损失。 | 拟合直线关于时间 的斜率,用于计算 。 |
题外话——思考
一、 为什么是“地震尾波”研究方向的开山之作?
在Aki和Chouet (1975)之前,地震记录中S波之后的长长尾巴(Coda)通常被地震学家视为无用的“噪声”,在分析震源和地球结构时往往被忽略或切掉。这篇论文的革命性在于,它首次为这一“噪声”赋予了清晰的物理意义和强大的应用价值,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尾波的看法。其“开山”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 提出了首个系统的物理模型——背向散射模型: 论文明确指出,尾波是主地震波(主要是S波)在地壳和上地幔中无数非均匀体上发生背向散射(backscattering)后形成的。这个模型简洁而有力地解释了尾波最重要的几个观测特征:为什么尾波包络形状与台站位置无关?为什么尾波持续时间能衡量地震大小?这为后续所有尾波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 将“废料”变为“宝藏”: 该论文的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意义在于,它论证了尾波并非无用信息,而是携带了地震波传播路径上广大区域内介质平均属性的宝贵信息。通过分析尾波,我们可以探测一个区域的散射强度和衰减特性,而这是研究主波(直达波)很难做到的,因为主波只反映了从震源到台站“一条线”上的信息。
- 创立了经典且实用的定量分析方法: 论文提出的从尾波包络中分离震源、几何扩散和衰减效应的方法,特别是利用对数线性关系式 来求解尾波值 (),成为沿用至今的经典方法。这个方法非常巧妙且稳健,因为它不需要精确知道震源位置和发震时刻,使得处理大量数据变得异常方便。
- 揭示了深刻的地球物理规律: 利用他们创立的方法,作者得出了两个革命性的发现:
- 强烈的频率依赖性: 值随频率升高而增大的规律 () 被首次系统性地揭示。
- 尾波成分的频率依赖性:首次提出低频尾波主要来自浅层散射面波,而高频尾波主要来自深部岩石圈的散射体波。这一石破天惊的结论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对地壳复杂结构的认识。
综上所述,这篇论文因为它创建了理论、革新了观念、提供了方法、并得出了深刻发现,无可争议地成为了地震尾波研究领域的奠基之作。
二、 值得重点阅读的内容是什么?
对于希望深入理解尾波理论的读者,以下几个部分是本文的精华,值得反复精读:
- 引言和尾波起源 (Introduction & Origin of the Coda): 这部分是理解整个理论的出发点。作者列举了关于尾波的6个关键观测事实,并基于这些事实论证了为何“后震模型”和“慢速波模型”不成立,而只有“背向散射模型”能够完美解释所有现象。特别是对椭球几何模型的描述,是理解“尾波如何对广大区域进行采样并平均化”这一核心思想的关键。
- 两大极端模型 (Two Extreme Models): 这是论文的理论核心。读者需要重点理解:
- 单次背向散射模型 (Single-Backscattering Model):理解其基本假设(弱散射),以及如何从几何关系推导出尾波功率谱与时间的关系 ,其中体波,面波。
- 扩散模型 (Diffusion Model):理解其假设(强散射)和物理图像,它最终也导出了类似形式的衰减公式。
- 模型的统一性:最重要的是理解,尽管两个模型物理上极端对立,但它们在数学上给出了相似的函数形式,这极大地增强了后续数据分析方法的普适性和稳健性。
- 数据分析方法 (Analysis of Data): 这部分展示了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核心是对数线性拟合公式: 理解这个公式如何将复杂的物理过程简化为一个直观的线性回归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拟合得到的斜率 来计算 值,是掌握尾波分析技术的关键。
- 定量讨论和结论 (Quantitative Discussions on the Origin of Coda Waves & Conclusions): 这是论文思想升华的部分。在计算出值之后,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通过计算“浊度系数”(turbidity coefficient)等参数,非常有说服力地论证了为何低频尾波不可能是体波散射,而高频尾波不可能是面波散射。这个论证过程充满了深刻的物理洞察力,是展示科学研究如何层层递进、逼近真相的典范。
三、 本文的行文结构是怎样的?
本文采用了非常经典和清晰的科学论文结构,逻辑链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 摘要 (Abstract): 用一段话高度概括了全文的核心思想、方法、主要发现和结论。
- 引言 (Introduction):“提出问题” 首先摆出现象——地方震记录中有尾波。然后通过列举尾波的观测特征,系统地排除其他可能的解释,最终提出本文的核心假说:尾波是背向散射波。
- 理论模型 (Two Extreme Models):“建立模型” 将上述物理假说数学化。分别建立单次散射和扩散两个理论模型,并从数学上证明它们可以统一为一个方便数据处理的函数形式。这是连接“物理思想”和“数据分析”的桥梁。
- 数据与分析 (Analysis of Data):“应用与验证” 将理论模型应用于真实数据。介绍实验数据来源(仪器、台站、地震目录),并详细阐述如何通过对数线性拟合方法,从观测数据中提取出关键参数(震源项和衰减项)。
- 结果与讨论 (Results and Discussion):“分析与升华”
- 区域衰减特性 (Regional Seismic Attenuation):展示由参数计算出的值,并指出其强烈的频率依赖性。
- 震源谱 (Earthquake Source Spectrum):展示由参数分离出的震源谱及其区域差异。
- 定量讨论 (Quantitative Discussions):这是全文的高潮。将前面得到的所有结果(值、震源谱等)综合起来,进行更深层次的物理讨论,最终得出“低频尾波是面波,高频尾波是体波”的结论。
- 结论 (Conclusions):“总结与展望” 对全文的工作进行总结,重申核心观点、主要方法和关键发现,并指出了模型的局限性,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这个结构堪称科学写作的典范:从现象中提出问题 建立物理和数学模型来解释问题 应用模型于真实数据进行验证 分析结果并得出深刻的物理规律 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