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CODAQ程序计算地震尾波品质因子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准备输入文件(包括S-file、波形文件和控制文件)、运行程序(选择绘图模式并处理事件-台站对)、分析和汇总结果。
Aki和Chouet的论文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了地震尾波的物理模型,认为尾波是由震源发出的S波被地壳中的非均匀体散射形成的。论文提出了单次背向散射模型和扩散模型,分析尾波的衰减特性,并发现尾波的Q值与频率强相关。研究揭示了尾波成分的频率依赖性,并成功分离震源谱与路径衰减效应,为地震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学习笔记涵盖弹性动力学的基本定理、张量的定义与运算、应变与应力的概念,以及震源表示定理和面波理论的简介,探讨了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和相关公式。
现代地震学涵盖地震波理论、震源物理、地球内部结构反演及地震预测等领域,强调其在地球科学和工程中的应用,如地震危险性评价和核爆炸侦查。基础知识包括应力与应变关系、波动方程及其解。